编者按:今年以来,全国工信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地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加力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向好态势。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电子报》特约请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方工信主管部门撰稿,总结2024年重点工作,畅谈2025年工作思路,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坚持制造业当家 制造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2024年以来,广东工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广东实践,制造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约4.3万亿元,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创18年来新高,软件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数字经济规模、民营经济规模等稳居全国前列。(一)全力稳增长、促投资、优服务,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在各省份中率先施行《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在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游艇等领域实施新的支持政策。加快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对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逐一制定“作战图”,省市合力推进全省456个计划总投资1.3万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1月,全省工业投资增长6.9%,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37.1%、为2007年以来最高值。强化工业稳增长服务指导。实施工业经济“开门红”8项举措和稳增长加力32项举措,开展工业经济服务保障“双百”(100家重点企业、100个重点项目)行动,组织两轮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研服务,省领导带队赴重点市县开展调研督导,协调解决多项基层和企业诉求,推动各地打好打赢稳增长攻坚战。(二)狠抓设备更新助推技改数转,“链式改造”经验向全国推广。出台推进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省市联动开展赋能提升工程超百项活动。1—11月,全省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同比增长19.8%,为近十年来同期最快增速。抓新一轮技术改造。持续实施“技改十条”,开展金融赋能制造业“技改服务地市行”活动,广州、深圳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预计全年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技改数转。抓数字化转型。创新探索“链式改造”模式,广州、中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广州、深圳入选首批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深圳入选全国首批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城市,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链式改造”的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三)新老并举抓实产业,“20+5”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壮大。修订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出台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持续优化调整产业集群发展布局。传统产业方面,率先实施消费品工业“数字三品”行动。新型储能方面,全省供给侧重点项目211个、投资额达3482亿元。推进县域“光伏+建筑”应用,遴选首批25个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区域。新能源汽车方面,1—11月产量314.8万辆、同比增长38.7%,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广东造”。人工智能方面,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印发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应用指导意见,加快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重点行业的应用,努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机器人方面,组建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省机器人创新中心,1—11月工业机器人产量21.4万台(套)、同比增长25.7%,产量占全国四成以上。低空经济方面,亿航智能获颁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小鹏汇天建设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飞行汽车工厂,并完成飞行汽车首次载人试飞。软件产业方面,首个国产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广州、深圳、东莞建成核心软件应用推广中心,加快推进开源鸿蒙产业生态建设,1—11月全省软件业务收入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加快产业融合互促,累计培育37家国家级、40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举办首届“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积极筹建广东国家工业博物馆,开展展陈规划和藏品征集。(四)聚焦“补短板”筑牢产业安全根基,集成电路、核心软件等领域攻关取得新进展。全力实施“突围工程”“广东强芯”工程和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健全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新增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超过110家。大力推进产业人才工作,推动16家重点创新平台、龙头企业启动创建产业创新人才联盟。(五)锚定“万亩千亿”建设产业园区,县域特色产业助推“百千万工程”纵深发展。抓好平台载体建设。召开全省产业园区助力“百千万工程”现场会,争取43.4亿元财政资金、1万亩主平台专项用地指标支持产业园区建设。1—10月,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103个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4%和9.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地区比重超过47%,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聚焦“产业强县”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省市县三级产业联动机制,分片区举办“百千万工程”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分类施策指导各县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新增8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累计达22个。(六)抓大育小支持企业竞相发展,500强、专精特新企业等数量全国领先。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7.33万家,9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新增60家企业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190家,增量排名全国第一;新认定357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7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超4万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用心用情服务企业。1—11月,推动8家合作银行为10万家次战略性产业集群企业(项目)新增融资超1万亿元。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整治,推动化解一批无分歧账款。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培训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超5000人次。搭建企业对接交流平台。精心承办第十九届中博会,达成意向成交金额近1000亿元,成功举办第八届“创客广东”大赛、2024年“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系列活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深入融通、全面协作。2025年,广东工信系统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努力为全国大局作贡献、作支撑。(一)突出工业“压舱石”作用,持续巩固“大市县+大载体”增长态势。抓好工业大市和工业大县(区、镇)监测调度,推动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企业稳产增产。加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在珠三角地区新设立一批省产业园。(二)聚焦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链式改造三大抓手,开拓工业投资新增量。持续用好“两重”“两新”等政策红利,深入开展工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数字化“链式改造”,省市联动实施“千企增量”增资扩产专项行动。围绕重点项目建立新投产、新动工、新储备“三张清单”,全力做好跟踪服务。(三)围绕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集群,打造重点领域关键行业新赛道新优势。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开展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持续发力,创建更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6G、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四)发挥产业创新融合优势,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更多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加快建设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组建低空产业、动物营养与健康领域省级创新中心。(五)持续加大降本减负助企力度,优化大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企业发展预期。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继续推动一批有质量的小微企业上规模。(六)健全“制造业当家”体制机制,进一步畅通资源要素循环渠道。进一步深化工信领域改革,谋划推进制造强省“十五五”专项规划编制。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推进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在南通通州湾示范区,超大直径盾构机“钱塘号”顺利下线2024年,江苏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工信部工作要求,以持续构建“1650”产业体系为总抓手,坚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制造强省建设稳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九年保持全国第一。一是全面加快集群筑峰行动。结合国家、省最新部署要求和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调整优化“1650”产业体系,着力构建新能源等5个国际一流、物联网等5个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6个全国领先的“556”集群培育方阵。针对10个国家级集群,“一群一策”制定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工作要点,“一群一品”常态化开展产业链专场对接活动,推动更多优势集群加快向世界级迈进。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盐常宿淮光伏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以及参与上海牵头的长三角大飞机集群成功入围新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保持全国领先。二是深入推进创新强基行动。围绕工业软件、动力电池、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完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库,有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突破先进封装、新型碳纤维材料等关键技术。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协同攻关项目。组建人才工作专班,聚焦“1650”产业体系,组织实施工信领域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遴选推荐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首次赴京举办江苏重点产业校地合作对接会,促进全省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深化合作。三是积极实施高端跃升行动。加快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印发工业领域推动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省市联动、分行业精准开展设备更新供需对接、银企对接等活动92场,覆盖企业超8100家次。实施制造业贷款贴息政策,对企业购置设备的贷款,省、市财政分别给予1个百分点贴息。苏州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专项,获得切块奖补资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深入推进六大行业27项重点任务,支持淘汰落后改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示范升级项目91个。四是纵深推进智能升级行动。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提请省委省政府将“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度”纳入设区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指标,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全省新增智能制造工厂207家、工业互联网平台112个;累计完成企业免费诊断约5.9万家,已实现全覆盖的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4.7万座、10G PON端口25.8万个,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建成“千兆城市”。18个项目入围国家未来产业创新揭榜任务、数量居全国前列。五是持续推进绿色转型行动。加强能耗强度目标管理,上半年全省能耗强度同比下降3.9%。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编制江苏省零碳工厂建设及评价要求,研究制定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实施细则,建立2024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培育库。持续开展能效对标活动,8家企业入选国家2023年度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推动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6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公告,占全国近1/5。六是加力实施壮企强企行动。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动态建立包含准链主企业、骨干企业的重点企业库,发布115家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名单,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4家,全省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200家、超千亿元企业17家。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57家,争创第六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1家。七是扎实开展布局优化行动。印发实施“1650”产业体系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方案,明确16个集群重点发展方向以及各集群重点承载区域,引导各地合理布局、错位竞争。指导推动泰连锡生物医药、苏锡通高端纺织、通泰扬船舶海工等国家级集群跨区域合作,加快政府跨区域共建、产业链跨区域对接、企业跨区域布局。引导石化、钢铁等产业布局调整,加快推动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建设,指导连云港石化基地、扬州化工园等园区扩区,承接沿江化工项目转移和化工新材料项目布局。八是统筹推进治理创优行动。优化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科学衡量各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引导“比学赶超”。开展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案例遴选,公布22个典型案例,其中近1/4属全国首创。实现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化升级,加快构建“一网四库三级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深化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巡诊、“三走进”公益服务行、“一起益企”等特色服务品牌,服务中小企业超75万家。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工信部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1650”产业体系,全力以赴稳增长、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强主体,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作出积极贡献。一是更大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持续抓好国家和省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切实提振企业信心、稳定发展预期。把促进工业平稳增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省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稳产达产,夯实发展后劲。以数字工信平台为依托,强化省市县协同联动和省级部门间衔接合作,进一步拓展运行监测分析维度和数据来源。制定贯彻落实国家健全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长效机制意见的具体举措,着力构建清欠工作长效机制。二是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深入推进“点—链—面”结合的产业创新载体建设,优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流程,引导更多企业建设各类研发载体。研究制定新技术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探索制定新技术新产品评价体系,加大“三首一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深入实施制造业人才培育工程,以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等培育为抓手,打造高质量产业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印发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制定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具体举措,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和绿色化转型。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力度,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专项再贷款等国家政策,持续推进制造业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政策落地见效。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用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整合力强的优势产业。深入实施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未来产业方向的技术攻关项目,积极推动未来技术场景应用,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四是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提请省政府召开全省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推进会,宣贯和推进新一轮三年计划,普及推广智能车间,分层分级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择优培育新质数智企业,促进智能装备推广应用和工业软件更新换代。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落实落地,大力推动算网城市建设,统筹算力中心与网络设施协同发展,一体化推进算力、运力、存力建设。五是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小微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领航企业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新一轮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优化完善“专精特新贷”产品,深入开展“金融赋能制造强省”“一月一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融资路演等活动,积极为优质中小企业搭建产融深度合作平台。持续健全“一网四库三级机构”的企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六是提升绿色安全发展水平。进一步强化能耗强度目标管理,完善常态化督促推进工作机制,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任务。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推进节能降碳改造项目,探索开展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落实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工作机制,指导企业和园区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制造全过程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 坚决扛牢全国工业“挑大梁”责任今年以来,山东工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工信部各项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聚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制造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有力发挥了全国工业挑大梁的重要作用。全力稳运行,工业经济大盘更加稳固。深入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全力以赴夺得工业运行最好成效。强化联系服务。建强工业运行指挥部体系,创新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推动首批15家企业止降回稳。强化增量培育。聚焦100家支柱企业、680家重点企业建立台账、靠上帮扶,滚动实施“千项千亿”计划,预计全年新增产值6000亿元,拉动工业增长4个百分点。抓好临规企业帮扶指导,全年规上工业企业有望突破4.2万家。强化政策激励。谋划21项政策纳入省政府政策清单,高标准举办与港澳、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地经贸交流会。遴选100家企业享受首季开门红激励5900万元,新认定10个省级工业强县,分别给予4亿元财政奖励,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整合省级财力近20亿元,真金白银激发增长动力。全力抓创新,产业发展能级加快跃升。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强平台载体。高标准建设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微纳制造创新中心成功升级国家中心。新认定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00家、累计2397家。举办产业链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5场,发布新技术新产品和高校成果超过500项,达成合作意向4.8亿元。狠抓技术攻关。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220项,预计带动产生新技术4871项、新产品4241项、新工艺3137项。新争取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13个,加强“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发布揭榜项目超600项、金额近30亿元。引育高端人才。推荐申报国家人才工程数量大幅增长,遴选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57名,实施集成电路专项,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人,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45家。全力调结构,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塑强。研究制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出台施行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统筹做好“去、提、增”三篇文章,谋划打造“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减量优化。深度优化“两高”行业政策,推动轮胎调出“两高”项目管理,200万吨以下15家炼化企业常减压装置关闭退出。新培育省级绿色制造单位360家,1—10月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5%。推动存量变革。聚焦冶金、石化等六大传统产业,深入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青岛、潍坊被评为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1554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专项再贷款项目库,114个项目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15.7亿元,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1954个,带动技改投资增长10.2%。聚焦高端化工、汽车等九大优势产业,强化新产品新技术迭代升级,产业规模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增量崛起。围绕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制定系列指导文件,提速培育九大新兴产业,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60万辆,济南市获批国家“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七大未来产业制定行动计划,加快培育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全力促融合,数字深度赋能提速推进。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努力打造数字经济重要高地。做强核心产业。实施集成电路“强芯”、高端软件“铸魂”等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创新谋划培育“首件套”产品73个、数字产业先锋企业30个、数字产业集群15个,1—10月,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大幅增长13.2%。关键软件产业规模首次跃居全国首位。深化融合赋能。深入推进云行齐鲁、工赋山东,举办首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会,13家企业入选百强企业、居全国首位。高标准建成运营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服务企业超过1.1万家,系统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覆盖企业超过68万家,带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1%。加速数据跃升。探索实施“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新模式,培育数据驱动型“晨星工厂”4220家,打造重点行业“产业大脑”64个。724家企业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评估,数量稳居全国首位。今年新增5G基站4万个、累计开通24.2万个,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启动建设。全力优生态,强企固链育群一体发展。坚持“点、线、面”协同发力,高标准举办产业投融资、全国“百场万企”融通创新服务等大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共生共赢产业生态。“点”上强企。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106家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库,支持聚焦主业做大向强;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挖潜强基”行动,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2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4家,累计237家、居全国首位。“线”上固链。按时序完成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任务,深入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创新开展“十链百群万企”行动,带动市县开展活动1000多场,服务企业超过10万家。“面”上育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优培强工程,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青岛仪器仪表、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3个集群新进“国家队”;新培育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8家,累计23家、居全国首位,新认定省级特色产业集群36家,有力推动资源要素集聚。2025年,山东工信系统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工信部各项要求,紧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更大力度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接续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在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更多山东贡献。一是加力推动工业稳进提质。提升工业运行指挥部效能,用好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加强重点地区、行业、企业监测协调和发展帮扶。紧盯实施“千项千亿”计划和增量培育,建立“一对一”包保机制,确保早开工早达效。聚力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全力推进鲁锦鲁酒振兴,持续扩大机电、绿色低碳等产品出口规模。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等主要指标走在工业大省前列。二是加力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强创新平台载体,高质量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左右,新突破“四首”产品600项以上,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加强高端人才引育,整体性做强企业家、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五支人才队伍”。三是加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强化多业支撑,加快构建“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力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规上工业。加快低效产能出清,深入实施技改提级行动,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推动六大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加快技术更新和迭代升级,塑强全产业链优势,推动九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纵深推进跨越提升,培育更多支柱产业,推动九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健全政策体系,建立投入增长机制,推动七大未来产业抢先布局。四是加力培育优良产业生态。扎实推进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任务,完善“总链长+链长+链主”机制,集中资源推动18条标志性产业链做优做强。深入开展“十链百群万企”行动,带动市县举办对接活动600场以上,服务企业10万家。聚力培优培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以世界级为引领、以国家级为骨干、以省级为基础的发展体系。发挥县域产业优势,打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五是加力释放实数融合效能。以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和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为牵引,提速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聚力发展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积极推动数字经济领域立法,力争全年数字经济占比突破50%、核心产业占比达到10%左右。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打响工赋山东品牌,运营好国家数促中心,力争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再提高2个百分点。六是加力创优企业发展环境。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突出强化中小企业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助企帮扶16条措施,深化“一起益企”专项行动,力争年内服务企业100万家次以上。推动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深度融入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建设。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建好用好“专精特新”专板,组织高成长企业挂牌培育。持续加大政策供给、推动内涵发展,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深入实施“八大行动” 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2024年,浙江省经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更加紧扣新型工业化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硬道理,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力拼全年、进中趋稳、承压奋进,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高于全国平均1.5个百分点,发挥了挑大梁作用。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宁波、嘉兴入围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绍兴、金华入围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全国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落户杭州。实施“工业稳产增效”行动。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颁发“浙江制造天工鼎”,凝聚全省合力兴工业、稳大盘。强化监测协调,迭代“工业智治”应用,实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监测协调机制,推动工业大市大县挑大梁作贡献。强化减负降本,贯彻《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8+4”政策体系,开展“服务企业解难题稳增长提信心”专项活动,举办“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活动,推进企业报表“最多报一次”改革,截至10月份,累计为企业减负2770.8亿元,获国务院减负办简报推广。实施“扩大工业投资”行动。1—11月,全省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2%和8.9%。聚焦“在建+新建”抓提速,实施“千亿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工程”,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四级分控”推进机制,打通“六未”项目梗阻,734个制造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548亿元,233个新开工项目开工率96.6%。聚焦“两重+两新”抓落地,出台工信领域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完成工业设备更新12万台(套)。聚焦“技改+招引”抓放量,实施“千亿技改投资工程”,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587项,完成投资1912.1亿元;创新经信系统招商引资项目信息推介机制,推送信息50条。实施“做强产业集群”行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成功创建浙东工业母机、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金华台州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长三角大飞机等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跃居全国第二。坚持“链长+链主”聚合力,构建省长任“总链长”、7位省领导任“链长”的工作体系,遴选第一批省级“链主”企业93家,建立“一集群一方案一工作组”,一体推进15个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营收有望首破万亿元,万亿元级集群数达5个。坚持“核心区+协同区”强比拼,推进35个核心区、53个协同区建设,深化“任务包+项目包+资金包”支持模式,实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推动集群建设项目落地见效。实施“蝶变数字经济”行动。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预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全力提升数字产业能级,大力培育智能物联、智能光伏、高端软件等数字产业集群,制定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实施人工智能“五个百项”工程。全力提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召开全省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现场会,完成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数量全国第一;发布《“未来工厂”建设导则》地方标准,建设未来工厂推广中心。全力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水平,深化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出台国内首个数商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深化CPMS、DCMM、CDO试点,遴选领军型数商10家、成长型数商59家。实施“优化产业体系”行动。制定《关于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工作指引》,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结构、质量和竞争力。加快提升传统产业,深化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建设,持续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认定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114项、浙江制造精品302项,创建省级绿色低碳工厂100家、工业园区10家,1—11月,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大力发展历史经典产业,高规格召开全省推进大会,出台《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举办首届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展,打造“礼出之江”省域品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化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杭州打造全国首个全市域城区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超大城市。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10+9+4”未来产业体系,出台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遴选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9个。实施“强化创新驱动”行动。平稳有序承接科技部门划转职能,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生态建设和模式创新改革。着眼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制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建设,预计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00家。着眼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制定加快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59项;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新增首台(套)装备325项左右、首版次软件85项、首批次新材料64项。着眼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省部合作制定《浙江省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行动方案》,培养认定首批浙江省卓越工程师489名。实施“扶强扶优企业”行动。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浙商发展”优秀实践案例。紧盯专精特新抓实企业培育,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8家、重点“小巨人”118家。对标世界一流提升企业能级,制定打造民营经济总部高地工作方案,启动第二批雄鹰企业遴选认定工作,认定总部领军企业117家,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4家。强化改革牵引优化企业服务,开展涉企政策服务增值化改革,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队伍,推进“小微你好”专项行动,5个市县获评全国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实施“提升产业平台”行动。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集成。打造高新区2.0版,承办工信部首个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召开全省推进会,探索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统筹推进产业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产业园区联席会议,制定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产业园指导意见,开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定工作,“小微企业园重塑块状特色经济新优势”入选国家第二批共富典型经验。推进化工园区提升,修订实施化工园区评价认定管理办法,4家化工园区入围全国前10强、数量居全国第一。2025年,浙江省经信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紧扣“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目标,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奋力打好工业稳进提效、产业结构优化、“两创”深度融合、集群提能升级、投资提速扩量、数字经济攀高、企业提质做强、平台聚势赋能“八大攻坚战”,做好创新融合大文章,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筑牢工业经济“压舱石”,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